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家发展研究院是什么机构)



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家发展研究院是什么机构

提要:最近十多年以来,地图史研究日益得到关注,取得了较大发展,方志地图研究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虽然有关方志地图展开的断代研究还不多见,但是各分支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成果。综观已有成果,目前方志地图研究中,将方志地图与城市及地方社会相结合,与近代学术转型相结合,从知识史和空间认知角度展开讨论,所展现出的多学科交叉与理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明显。相对来说,关于方志地图的存量、质量、类型与作者群体等基础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

关键词:地图 地方志 研究综述

近十多年来,地图史,特别是围绕地图展开的史地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无论是旧题新论,还是新题拓展,在学问与经世两方面都有精彩的表现。其中方志地图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兹就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作一扼要回顾,以窥方志地图研究之现状与趋势,供参考批评。

一、近年来中国地图史研究概况

华林甫曾分别从“通论、目录与资料影印出版”“地图理论与出土地图研究”“传世地图研究”“中外地图交流研究与海外中文舆图的搜访”几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国内地图史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所述各方面,在此后多有发展,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热烈。

首先,古旧地图整理与出版。代表成果如钟翀《旧城胜景:日绘近代中国都市鸟瞰地图》(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温州古旧地图集》(上海书店,2014);孙逊、钟翀主持的《上海城市地图集成》(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胡阿祥等主持的《南京古旧地图集》(凤凰出版社,2018),龚缨晏主持的《地图上的宁波》(中国地图出版社,2018)等,数量众多。而孙靖国《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古地图叙录》(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则是馆藏编目方面的新成果。


《温州古旧地图集》

其次,海外中文舆图的搜访与研究。如乌云毕力格等编著的《蒙古游牧图——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手绘蒙古游牧图及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华林甫对德藏中文古地图的搜访与研究,等等。该领域李孝聪教授主持的海外中国城市古旧地图整理与研究项目也正在进行中。

再次,舆图与边疆史地热点问题的讨论。如张耀光等《从地图看中国南海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进》利用地图对近代中国南海海疆形成的深入讨论。廖大珂《早期西方文献中的钓鱼岛》在长期关注钓鱼岛问题的基础上,利用西方文献深化了该问题的认识。利用西方早期文献特别是地图文献展开海疆问题讨论,成为热点,如韩昭庆《从甲午战争前欧洲人所绘中国地图看钓鱼岛列岛的历史》、费杰《新发现19世纪西文地图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归属》、夏帆《从1885年前西方绘制地图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归属》、吴巍巍《从西文图籍看西方人对钓鱼岛认知的演变》等。周振鹤、林宏《早期西方地图中澳门地名与标注方位的谜团》则对早期西方地图中的澳门问题进行了探讨。林宏《元代海运地名“万里长滩”考》以中文古地图结合海运文献对元代海运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而丁雁南《地图学史视角下的古地图错讹问题》则通过对中外西沙群岛地图的系统考察,从地图学史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汪前进在长期地图学史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海疆观念与地图绘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各大会议上多次宣讲,使相关问题的讨论日趋成熟。

此外,在海道针经与更路簿方面,较新的系统论述如单丽《异源杂流:海道针经的撰述与流传》,周伟民《更路簿的形成、盛行和衰亡的年代及其性质、用途》。

最后,古地图数字化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这方面的讨论十分热烈,如王均、孙冬虎、周荣《近现代时期若干北京古旧地图研究与数字化处理》;韩昭庆《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数字化及意义》;张萍《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中国历史研究》;潘威《“数字人文”背景下历史地理信息化的应对——走进历史地理信息化2.0时代》等,特别是张萍与潘威的论述中有系统的回顾、总结与展望。


康熙《皇舆全览图》

总体上,古地图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热潮正在形成, 最具代表性的是2016年8月15—1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古地图中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2017年10月14—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古地图学术研讨会”,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理论方法,都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地图史繁荣局面下,方志舆图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二、方志地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有关方志地图展开的系统的断代研究并不多。较早的工作,如胡邦波《宋代方志地图》,姜道章、刘廷祥《明代方志地图的研究》。最近有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以此为选题,如张俊贤《清代地方志中的地图与文字》(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以及刘高伟《清代方志地图作者初探》(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等。目前而言,虽然地图史研究蓬勃发展,但是方志地图研究相对来说还不够热烈,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方志地图绘制技术等理论问题的探索。关于方志地图的绘制技术等理论问题很早就得到学者关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曹婉如在《现存最早的一部尚有地图的图经——〈严州图经〉》中对宋代《严州图经》所存地图的讨论。她还指导学生汪前进完成了《宋代城市地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1986)。胡邦波则专门致力于方志地图研究,发表了《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中的地图初探》、《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中地图的绘制年代与方法》,留学美国后撰写了题为《宋代方志地图》的博士学位论文(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斯分校,1994)。 上述研究,在关心方志中地图与文字关系的同时,注重从科学测绘的角度讨论与评价方志地图。


《严州图经》

有些研究则另辟蹊径。有在测绘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绘画理论,对方志地图的绘制技巧展开论述, 如阙维民《中国古代志书地图绘制准则初探》一文,首次全面系统地从古代绘画空间布局的角度讨论了方志地图绘制方法,是后续研究的奠基石。 而有些学者则从知识史角度探索方志地图绘制方法, 如丁一《“源流派分”与“河网密切”——中国古地图中江南水系的两种绘法》,在对比全国地图和地方文献中的地图之后,从知识史角度阐述了两者的绘制问题;刘再聪、李亚栋《“图”“画”说史:方志地图与国家舆图绘制方法的分流及回流——以〈安西采访底本〉附图为中心》则在个案考察的基础上对方志地图与国家舆图的关系提出新说。潘晟在《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以宋明为核心的知识史考察》一书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以作者和读者为中心,以知识史的视野对方志地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而成一农的《“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在则对包括方志舆图在内的古旧地图史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基础上展开了理论反思,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上述研究都推进了方志地图的理论探索。

黄燕生通过系统梳理早期方志地图的情况,呈现了方志地图与版刻出版的关系, 见氏著《宋代版刻地图考录》、《元代版刻地图考录》、《〈永乐大典〉地图考录》。汪前进《地图在中国古籍中的分布及其社会功能》则全面梳理了古代地图与典籍的关系,为我们认识方志地图的价值提供了参考。而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唐雅芝《方志地图的起源和发展》、王旭《论宋代图经向方志的转变——以图的变化为中心》各自从文献学角度分别涉及或专题讨论了方志地图起源、类型、功能等问题。

第二,方志地图与近代化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有张慧芝《郭象升与陕西方志图编绘的近代转型》和刘增强《近代化进程中云南地理志舆图演变》,两者都将方志地图置于近代学术转型的背景下展开论述,展现了方志地图研究的新方向。

第三,明清方志地图概论。如张安东《清代安徽方志舆图之解读》、《明清时期方志中的图学思想简述》,史五一《简析清代方志中的舆图》等,通过概括性的总结,描绘了明清方志地图的一些总体情况,对于继续深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此外,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禹璟《李兆洛的舆地学成就》(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等专题研究中也涉及方志地图问题。

第四,以方志地图为对象的区域专题研究。方志地图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就是对区域方志地图展开专题讨论。龚缨晏《象山旧方志上的地图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为方志地图与区域研究的结合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样本。王毅《明代三峡地区方志地图的地理要素考释》对明代三峡地区方志地图的地理学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还有一批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如胡孝忠《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李园园《明清海南方志〈舆地志〉研究》(海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等,在区域方志研究中也都涉及方志地图的讨论。

第五,以方志地图为基础,讨论相关历史、地理问题。这虽然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但是在引入新视角和新方法之后,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方面,叶凯蒂利用上海地方志地图在内的各种地图,观察不同主体对城市形象认知的主导的讨论,以及范德(Edward L Farmer)从地方社会与中央王朝的权力关系观察方志地图及图像对地方的构建作用的阐述,对利用方志地图展开地方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葛兆光在《古舆图别解——读明代方志地图的感想三则》中对方志地图的思想史阐述,也常常成为启发方志地图研究的思想资源。

钟翀近年来利用地图及方志地图展开的一系列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极为值得关注, 如《温州城的早期筑城史及其原初形态初探》《上海老城厢平面格局的中尺度长期变迁探析》,以及钟翀、秦钟沛、陈吉《无锡城历史形态的资料整理与空间复原方法》等一系列论文,展示了方志地图与城市研究的方法与新的技术路径。

此外,于凤军的博士学位论文《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后201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即以方志地图为中心,对明代至于民国期间陕西地区历史景观的演变进行了系统讨论。 曾新《明清广州城及方志城图研究》(广州人民出版社,2013)则将方志地图与城市研究结合起来,讨论明清广州城相关历史地理问题。 还有,杨宇振《图像内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初探》、罗艳春《明清时期的县城:万载县“城池建置形胜图”释析》、唐有伯《广州湾地名考辨——明清方志舆图中的广州湾》等,都从不同层面推进了各专题领域的实证研究。


《明清广州城及方志城图研究》

署名为“城市笔记人”的《一张明代方志地图呈现地貌的方式》,以及董枫《明清县域地图与地方地理认知——以明清之际泰顺县域地图的分析为中心》,阴劼、徐杏华、李晨晨《方志城池图中的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研究——以清代浙江省地方志为例》,则发展了方志地图与地方认知研究的思路。 另外,美国学者包弼德在中国的一系列讲演与学术报告中,阐述了他对于新地方史研究的看法,将方志看作地理学知识与地方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小结

有关方志地图的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上述所列虽然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方志地图研究的趋势。 其一,方志地图作为研究对象,正日益得到各类研究者的关注,有较大的发展。其二,将方志地图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或城市空间研究相结合的实证工作,在方志地图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方志地图研究论题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其三,对方志地图绘制与编纂理论的讨论正日益深入。其四,将方志地图与地方社会发展相结合,有可能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其五,方志地图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多元化趋向明显,如城市、规划、建筑等学科的关注,城市意象,空间认知理论的引入等,都大大丰富了方志地图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未来方志地图研究的发展,一方面多学科交叉、理论方法的多元化会成为一种趋势;另一方面基础问题,比如各断代方志地图的数量、质量、类型、作者等基本信息的综合整理等,也应该加强。通过基础问题研究的深化,推进方志地图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来源:《中国地方志》2019年第5期

作者:潘晟

国家发展研究院(国家发展研究院是什么机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