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考研(考古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考古学考研,考古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图片来源: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学海主持城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居中者为张学海先生纪录片《城子崖》开机仪式时,张学海先生发来祝福,并在拍摄过程中欣然接受采访。

记者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方面获悉,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考古学家、山东省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张学海先生,因病于2023年2月9日14时51分在济南逝世,享年89岁。

公开资料显示,张学海1934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196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至山东省博物馆工作,1984年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张学海终生致力于田野考古和考古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考古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领航者,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考古学理论方法上不懈探索,学术造诣深厚,成果卓著。其中对于鲁故城的工作,在世界城市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生心怀考古热忱

张学海,考古学家,山东先秦考古的开拓者,齐鲁文化研究的奠基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山东省考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一生心怀考古热忱,张学海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亦为海岱考古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1934年10月31日,张学海出生于浙南小山村中的一个书香门第。彼时,祖父对张学海抱有深切期望,时常督促其学业。回顾张学海的一生,报国之志贯穿始终,在战争年代,张学海辗转进行中学学业,解放后,在继续考取大学深入学习的同时主动参加工作。

1951年3月,张学海考进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并于同年6月参加了人民解放军,作为一名文化教员在医院工作。离队时,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为更好报效祖国,他进而坚定了读大学的决心,最终在一年后的1956年,以第一志愿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也由此与考古工作结缘。

之所以报考历史系,除拳拳爱国之心外,同样是出于张学海自身对古代史的强烈兴趣。而最终张学海得偿所愿,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考古发掘实践中为齐鲁大地贡献了一系列考古成果,也使山东省收获了一名尤为珍贵的考古大家。

1961年,大学毕业后,张学海被分配到山东省博物馆,并参与文物组工作,其波澜壮阔的考古生涯正式开始。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先后参加、主持了临淄齐故城“四有”探掘工作、明鲁王朱檀墓发掘工作、大汶口遗址发掘工作、鲁故城“四有”探掘工作,推动山东考古工作蓬勃发展。1984年,张学海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担任所长后,张学海持续深耕考古领域,并继续组织滕县故城“四有”探掘工作、城子崖遗址的“四有”探掘工作,并于1990年主持了国家文物局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东地区的普查工作。多年致力于田野考古和考古研究,张学海成就卓著,成为山东考古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与领航者。

主持城子崖遗址发掘,解锁4000多年前先民的城市生活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是龙山文化的命名遗址。1930、1931年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有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那时已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多年的张学海觉得应该对这些问题加以回答,正好城子崖没有做过“四有”勘探,于是就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对城子崖进行“四有”探掘。

1989年至199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学海主持下,又一次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勘探和试掘,获得重大突破。查明城子崖并不是一个城、两个城,实际上是3座城址互相叠压。它的下层是个龙山文化城,这个龙山文化城并不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的黑陶文化城,这个龙山文化城是我们这次探掘新发现的一个城,在城子崖最底层。中层是个岳石文化城,就是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当时还没有“岳石文化”这个说法,岳石文化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被确认,就是说20世纪30年代初并没有发现龙山文化城,当时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实际是一个岳石文化城,属于夏商阶段的城。上层是一个灰陶文化城,基本上是春秋的城,上限可能进入西周晚期。

张学海主持城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

这次探掘还提供了中、下层两城关系的线索,根据对地层现象的观察,张学海认为下层的龙山文化城和中层的岳石文化城是同一个城的前后发展阶段,它是前后连接在一起的。包括焦家遗址,焦家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这就是说从焦家遗址开始,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应该是直接连续发展的,而城子崖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城加在一起可能有1000来年,如此长久的一个城址那肯定是个中心聚落。换句话说,城子崖代表这里的龙山文化聚落群,这个聚落群有50多处龙山文化遗址,虽然各阶段的共时遗址有多少我们还不清楚,但绝不会很少,这是一个较大的龙山文化聚落群。这样的聚落群,肯定形成了都邑聚式的金字塔型层级结构。

也就是说,这个聚落群实际上就是一个古国的实体,它是一个原始国家,它的都城就是城子崖遗址。“邑”是“都”以下的中级聚落,数量并不多。“聚”就是村落,一般来讲,数量都很大。它实际上构成一个国家的基础。我们认为,这是古国的一个标准,聚落群不是一开始就是国家,它开始阶段是部落,后来由部落形成“都、邑、聚”金字塔型层级聚落结构。到了聚落形成这样的结构时候,古国脱胎而出。

城子崖遗址在展示考古发展史、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上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应当很好地利用,应当考虑筹建焦家、城子崖、西河、东平陵4个遗址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形成考古遗址博物馆系列,展示济南和山东悠久的古城、古国史,为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的发展提供一个实例。

多年来,张学海先生一直关注城子崖,多次莅临城子崖指导工作,为城子崖考古、文博事业发展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和建议。

2022年11月28日,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精心创作的大型考古纪录片《城子崖》播出。播出之后得到广泛关注,城子崖遗址及其背后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最终为人所熟知。海岱史前城、龙山文化遗址、城子崖……这串重要成果发现背后,是以张学海为代表的一系列考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付出。

为齐鲁文化研究开山铺路

有评论称,张学海是当之无愧的山东先秦考古开拓者、齐鲁文化研究奠基人,长期以来,其奋发有为、治学严谨的精神始终引领山东考古工作迅猛发展。

据了解,1961年以来,“四有”工作逐渐成为文物单位的重要课题,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地下文化遗存的分布与科学价值始终是考古工作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一领域,张学海努力开拓,不断推进大遗址“四有”探掘,融大遗址保护与故城考古为一体,最终从方法论高度总结了大遗址探掘方法,为“四有”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年近八旬之际,他还进一步撰写《大遗址探掘:实践与方法论》长文,对此做了详细阐述。

临淄齐故城大型殉马墓的殉马总数约超600匹,殉马坑围绕墓室的西、北、东三面,1964年夏首先发现北面马坑,并于同年冬做了发掘。1970年代前期,张学海主持发掘西面殉马坑和墓室,墓室被盗空。张学海(左)和夏名采(右)在作西面马坑记录。

回顾其生平,海岱考古同样成为张学海考古生涯的关键词。在他的主持、指导下,海岱文化区相继发现城子崖、丁公、桐林、景阳岗、王家庄等一批龙山文化城,他也率先启动海岱史前城课题研究,使山东成为发现史前城址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所有海岱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中,当属城子崖遗址最为耀眼。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曾表示,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推翻了“中国文化西来说”,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展铺垫了重要的基石。

斯人千古,精神永存

张学海逝世,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回忆,张学海事业心强,淡薄名利,不和人争抢资料,与高校、科研部门考古机构关系和谐。作为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他热情支持大家一起在山东进行考古发掘,主张在课题上互相协调,共同繁荣山东考古事业。

除为人处世得到同事认可外,张学海亦十分重视培养人才,在担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期间,他对本所人员实施专业定向,努力提供实践机会,在田野考古技能上亲自进行传帮带,并注意培养既会钻探又会发掘的考古技工。在他的主持下,山东考古迅速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

在某次接受采访时,张学海曾表示,考古对他来讲本身就是一大乐事。“只要一下田野,就非常兴奋,可以说观察疑难地层现象,能够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可以说,正是这种精神,在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始终深切影响着山东考古事业的发展。

斯人千古,精神永存。自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回溯历史,探寻文明起源,张学海为山东考古事业发展开拓奠基。由考古发现成果照鉴未来,“海岱考古”也将在其深耕细作的精神指引下续写齐鲁文化的新篇章。

考古学考研(考古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