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初试复试(2024研究生初试时间)



研究生初试复试,2024研究生初试时间

近日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研究生招生复试,初试第一的考生复试被刷下,考生连续18问,质疑复试不公平,引起广泛关注。

(网络资料)

(网络资料)

因为“第一被刷了”,因为涉及“考试公平”,加上一定会被关联上和要解读出的什么,这个质疑很快成为热点。

网文既有陈述事件的,也有声援的,更有冷静理性分析的。后者如“陈志文教育观察”的文章就在进行认真分析。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

本文无意蹭热点,说几点个人意见个人看法,加入大家的讨论而已,不喜勿喷。

一、考生质疑很正常,但方式欠妥

对成绩提出质疑,这是考生的权利,但更好的方式是拟录取名单公示期内走正常申诉途径,“网诉”的方式不妥。

初试考到第一,考生当然付出了艰辛努力,值得祝贺点赞。本以为上岸在望,没想到复试翻车,失望、伤心、不能接受,当然大家也都能理解。对复试成绩存疑,提出来想弄个明白,给自己和家人一个交代,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网络资料截图)

本人认为,网诉的方式欠妥当。

自己觉得分数低了是“地板分”,就质疑面试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合适、为什么不在没有准确理解题意时解释、引导,质疑别的考生哪里比我优秀多少要高出我那么多分,这显然是急坏了。

要知道,面试也是考试。考试时老师能解题吗?能引导吗?领会错题目,有些考官会提醒,但考官不提醒你,并没有错。聊天一样的面试当然考生都欢迎,但选择这种方式的权力在考官而不是考生吧?

至于本科是金融系没学过高财,质疑提问这方面题目不合适,感觉到不公平对待、故意为难,更是让人惊讶。人家招这个方向研究生,可能就需要较好的这方面知识和素养、技能呢?

考生当然希望提问自己之所长,考官恰恰是想问出你之所短。

质疑别人优秀,初试分数为什么体现不出来这种差距,就更是自以为是了,你初试的成绩好就一定各方面都比别人优秀?你也有所短,别人也有所长,这不正常吗?

二、初试第一复试被刷拟不录取,有点意外,但也很正常

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初试、复试构成,权重对半。初试分高,复试分低,不能成功上岸,太正常了。初试成绩第一,复试成绩垫底,并不鲜见,很正常的事情。我的学生考研,就出现过初试第一却在复试完落榜的。也有好几个属于擦线最后一名进复试,复试逆袭最后上岸的。网友也有现身说法的,说自己初试第一,复试不是第一的。

(网络资源)

看看这一事件相关文章后面的跟帖和评论就知道,很多孩子考研逆袭了,也有少数意外翻车的。这跟初试第一有关,但关联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简单说,初试成绩第一,只是有了50%“拟录取”、成功上岸的希望。没有任何一所高校能保证、也不敢保证初试第一的必须录取。因为初试只是完成了一半的考察。

谁都看过体育赛事吧。研招的初试和复试,就相当于是赛事的上半场、下半场。上半场得分高的,就一定会赢得全场胜利吗?

道理很浅显,多说无益。

三、研招复试老师不太在意初试分数了,进了复试,说明大家基本都合格,差别不大,都“过线”了

初试成绩合格是个门槛,或者过关线,达到这个门槛,才有资格说话,否则就是二战团的了。初试是资格赛,初试分数,差不多只剩下“初试过线”。

也可以理解成,这是基本要求、最低要求。达到这个,分数多10分20分,少10分20分,并不是多么紧要,因为只是半场赛成绩。就像是进入决赛的队伍,裁判、考官心中已经不怎么在意上半场、半决赛分数了,因为这个分数已经记在那里,是“资格”。如果参赛队员自己总是盯着自己高高的分数,说不影响后面的比赛,鬼都不信。

所以,不要执着于上半场前半场的分数。过分看重“初试第一”,意义不大。只是说起来好听。

四、研招复试老师看重什么,或者说导师更愿意招什么学生

进入复试的,都是基本达到要求的,合格的,有资格的,这一页基本可以掀过去了。多高的分数,本质上都变成了“过线”“合格”。

过线之后,看什么?

知识结构。这个方面的欠缺,考官跟你闲聊两句就能发现。如果考官发现考生的知识储备“应试”特征鲜明,几乎就是一票否决。因为没有足够的知识面,知识结构缺陷明显,走不远,很多路走不通的。

大家其实心知肚明,不少二本高校学生,进校就开始了针对性的应考准备,考研目标高校的历年真题,大一就开始刷,跟目标校的考试范围不太一致的课程内容,完全就丢开了。这样又怎么可能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缺陷,是想藏都藏不住的。比如强调考试指南没有这个内容,或指南对某方面要求并不高,自己就掉坑里了。

所以,现在老师更愿意带推免生,因为成绩绩点是推免硬指标。

学习能力。大学学习四年,有多少真才实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有了足够强的学习能力。再全面的人才,总有该学而没来得及学的,总有自己的陌生知识领域。没来及学并不多么可怕,可怕的是,如果没有比较强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给再多时间也没用。

学术思维能力和学术潜力。虽说现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只是少数,多数考研生也只是想提升学历层次,将来进入本科生之上的就业圈,并不是想从事学术研究,但老师们的想法不一样。导师选拔学生,都注重是否有学术潜力,是否有培养前途。没有几个导师不想自己的弟子有朝一日能光大师门。

所以,复试考官更在意的是,考生的学术训练基础如何,学术思维能力怎么样,有没有培养前途。

研究生导师看重的,是能承衣钵的,能光大师门的,有培养前途的考生。

五、复试成绩不理想,是不是一定就是遭遇了“不公平对待”?找外因的同时,是不是也要找找自身原因?

比如,本科成绩绩点是不是偏低。这个能看出知识面如何,基础是否扎实,知识结构是否理想。

比如,面试时是不是已经暴露出来知识结构缺陷?

比如,面试表述时是不是欠缺点逻辑与条理,能否准确表达并突出重点。逻辑思维缺陷,研招复试时会被下意识地放大。因为这直接关涉学术思维能力。

比如,自我认知是否准确?自己认为自己表现不错甚至很好,也许就是“自认为”呢。

我有个学生4年前考了一所985的初试第一,复试结果出来后,是“拟不录取”。看到结果的当天我问她是否申诉了,想安慰几句,她说“我认,面试确实问出了我的知识结构缺陷,我决定二战”。第二年她成功上岸。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对考生的质疑,已有回应。目前来看,还是建议考生理性对待。

(网络资源)

至于说考生要求公布面试录像,交予第三方评判,给出面试打分巨大差异的具体原因,这种死磕个人不看好。法官来评判吗?另一所学校来评判吗?那到底是谁招生呢?

而且,仅看考生自己“据理力争”的所据之理,已经是说不通了。依据什么认为别人不能得高分呢?依据什么认为自己不至于是“地板分”呢?当然,如果有实际证据证明此事有幕后,另当别论,我坚决支持维权。

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吧。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

研究生初试复试(2024研究生初试时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