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考研(应用语言学考研科目)



应用语言学考研,应用语言学考研科目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育事业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值此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希望能以从事外语教育的点滴经历,从一直工作和生活的广外校园这个局部视角回顾应用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以图温故知新,体悟这段历程对我国外语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启示。

改革开放与外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外语学人谈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时,很有可能会联想到这一学科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落户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简称广外),而广外也是以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科特色闻名于海内外。应用语言学学科为何会兴于广外?

70年代初,在经历了“停课闹革命”的一段沉寂之后,广东省9所高等院校恢复招生,广外位列其中。当时广外英语专业聚集了广东外语学界几乎全部精英,如戴镏龄、王宗炎、顾绶昌、王多恩、蔡文显、桂灿昆、曾昭科、杨秀珍、方淑珍、翁显良、刘达康、李筱菊、桂诗春、伍谦光、朱道敏等名家,广外英语系也被称为当时国内最具规模的英语系之一。

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某些个人的作用往往成为事业发展的关键。桂诗春教授之于广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强烈的事业心,桂诗春教授在70年代末出任广外英语系主任,并于1984年起担任广外院长,直接成为广外学科发展的领路人。

桂诗春教授在其学术自传中回忆道:“要建立一个新的学科需要有一个契机,我们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抓到了这个契机:一是‘文革’期间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我们和国外的科学新发展隔绝,‘文革’后百废待兴,大家都有一种迎头赶上的迫切心情;二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而培养外语人才需要一个科学观;三是中山大学英语专业的一批教师合并到广州外国语学院,那是一个比较新的学校,有比较大的空间去伸展拳脚。于是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请外国专家来办英语语言学培训班,筹办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博士点,有目标地购置和订阅学科所需的图书和杂志,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创办《现代外语》杂志,编写和出版教材,召开国内和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建立学术联系)……”

广外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在桂诗春教授等一批外语界前辈的带领下,从无到有,在夯实传统的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的基础上,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多个方向进行建设,又建立了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外语教学方法等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

广外于1978年成为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1年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点,2000年至今入选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我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地。

应用语言学学科首先扎根于广外既是偶然,也属必然。偶然在于广外有桂诗春教授这样一位具有卓识远见的“有心人”,洞察到应用语言学的强大生命力,首先在广外发起了这个学科的建设。必然是广外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70年代初恢复招生时就拥有一批外语学界精英;当国家步入改革时代,这一学科的发展也就成为外语教育事业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用语言学的落地与发展对我国外语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外语教育改革的动力源泉

我国外语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是经验性、“自在的”教学活动,而应用语言学的引进使语言教学成为一门独立、“自为的”科学。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设立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外语专业增加了一个学科点,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我国外语教育从传统的经验主义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在国际上,应用语言学首先源于语言教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迅猛发展,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的语言教学界尝试从语言学理论中寻求教学理论和学习方法的突破。1973年,桂诗春教授和国内几位英语教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赴英文化交流项目,其间他们倾听了P.S. Corder、P. Strevens、L.G. Alexander等应用语言学名家的讲学。从英国归来之后,之前一直从事外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史教学并已步入中年的桂诗春教授决定转向应用语言学领域。他于1978年11月9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要积极开展外语教学研究》一文,呼吁在我国“建立起应用语言学这样一个学科,让我国广大的英语教学置于一个科学的地位”,并开始身体力行地在广外开展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创建工作。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以外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外语教学领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以广外为例,由于应用语言学在广外生根发芽,人们开始把外语教学当作一门科学,认识到教师怎样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一门复杂的学问。1977年,教育部委托广外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英语教师培训班,负责授课的三位加拿大专家把当时西方的外语教学思想带到了南粤大地,也触发了各种教学流派的交流碰撞,引发了教师的思考。广外英语教学的特色和风格就是在这种氛围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李筱菊教授起到了领军作用。

1979年,李筱菊教授开始以“功能意念教学法”为框架编写教材,接着又采用“交际英语教学”理念,主编了影响深远的《交际英语教程》。《交际英语教程》于1980年被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出版计划,1986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高校发行推荐,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外语教材。这套教材以其开放先进的理念和特有的学术价值,创建了交际英语教学的中国模式,为中国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做出了贡献。

语言测试也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1979年,桂诗春和李筱菊两位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持出国人员英语水平测试EPT(English Proficiency Test),开始涉足标准化考试研究。当时国家留学人员派出开始走向正规化,要求留学人员取得国外公开考试的成绩才能申请国外大学的入学资格。教育部决定引进美国教育考试机构 ETS的托福考试(TOEFL)。ETS对托福考试的实施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主考均由各院校的专业带头人出任,如北外的杨勋、刘承沛教授,北语的许才德教授、上外的杨小石教授,广外是时任英语系主任的桂诗春教授。作为系主任秘书,我全程担任联络员工作,多次穿梭于广州与北京之间,亲自押送考卷等重要文件,深深体会到托福考试在我国的实施不仅为国内公派学术骨干到西方国家高校留学攻读学位创造了条件,而且使国内开始形成对标准化考试的初步认识,促动了此后的高考标准化考试改革。教育部于1985年将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任务交给了广外,也使语言测试成为我国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以上两方面足以说明应用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1985年9月,由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和广外联合主办的“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the Chinese Context)在广外召开。时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王佐良教授在开幕词中说道:“这次国际讨论会是在中国大地首次召开的英语教学国际会议。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会议吸引了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23位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如M.A.K. Halliday、P. Strevens、H. Widdowson、J. Richards;国内有119位来自21个省市、50多所院校的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界专家学者参会,包括陈嘉、王佐良、许国璋、章振邦、李观仪、张祥保等。研讨会阵容豪华、盛况空前,可见应用语言学作为一个学科已在我国得以确立并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

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是2011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于2002年加入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AILA)。2004年9月,我受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胡文仲会长的委托以副会长的身份出席了AILA工作会议。会上,我适时提出了中国办会能否将汉语列为大会工作语言之一,以推动应用语言学在中国发展的提议。经过多轮磋商,全体委员最终达成共识,确定此后在非英语/法语国家举办世界大会时都可将主办国语言列为大会工作语言之一。这一会议语言政策于2011年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得以实行,客观上增强了汉语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同时折射出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外语专业发展的学科支撑

外语专业的学科支撑应是什么?以英语专业为例,当前应在坚持夯实英语文学、英语语言、英语文化、英汉翻译等传统英语学科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应用语言学的学科交叉渗透方法,构建专业发展的学科支撑,从而拓展外语专业学科领域范围,将语言学习、研究与语言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外语专业人才。

英语专业作为高校的一个专业必然要有它的学科母体,传统上讲这个学科母体便是英语语言文学。这有如中文专业,虽然中文作为语言交际工具服务于所有以中文为载体的学科,但中文作为一门专业一定有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学科范围,即汉语语言文学。英语作为专业的教学有其工具性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学生必须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技能型课程甚至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都不足以构成专业,因为一种专业必须有其学科母体的支撑。由此,英语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升级,而升级的关键在于围绕学科发展和学科范围拓展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外语专业的教学实践可以着力从三个方面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通过外语语言和文学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及其方法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化教学使学生具有熟练使用双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开放灵活的跨文化视野。外语专业可以通过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内容,逐渐形成三大类高端外语人才的培养优势,如精英型外语学术研究人才培养(elite academic program focusing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高端专业型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use-inspired program focusing on studies of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ntext)、高端专业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advanced skill program focusing on professional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应用语言学对于外语学科的支撑应成为我国外语专业的特质,能够体现外语专业培养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优势,推动外语专业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本文从微观视角阐释应用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应用语言学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应用语言学推动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应用语言学理应成为外语专业持续发展的学科支撑等方面。文章不求周全,因而疏漏难免。谨以此文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分享改革开放参与者的个人体验,放眼外语教育事业浩荡蓬勃的未来前景。

免责声明:原文载于《外语界》2018,(4),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章。

转自:外语教师研究与专业发展

往期学术观点

【特别声明】本公众平台除特别注明原创或授权转载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本公号尊重知识产权,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后台,本公号将及时删除。

应用语言学考研(应用语言学考研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