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土地政策(考研政治土地政策总结)



考研政治土地政策,考研政治土地政策总结

作为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大一统王朝,汉朝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创造了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盛世,更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塑造了中国社会,使其直到现在都深受人们怀念。

诚然,相比之下,我们更熟知的是那个武功更加著名的西汉,但东汉同样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探究。

而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越发难以逆转的趋势——士族门阀开始大规模产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两汉时期的时代环境有关。

一、经济的发达为士族门阀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

1、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加重了土地占有现象

在经历过文景之治长达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汉朝已经完全从秦末战乱当中恢复过来,并且显现出相当富庶繁荣的景象,“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在这样的情况下,此时的汉朝又恰逢一位雄心壮志的少年天子——汉武帝刘彻登基。既是为了扫除汉朝多年在面对匈奴时的屈辱,也是为了使汉朝走向一个更加鼎盛的巅峰,再加上如此雄浑的财力支撑,汉武帝决心的讨伐匈奴,让汉朝的威名传播开来。

然而,虽然在汉武帝和包括卫青、霍去病在内的名将的英勇指挥下,汉朝针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同时也将汉朝之前所积累的财富全部消耗一空,使汉朝在财政上陷入一种空虚的状态。

但此时的匈奴尚且没有完全被打败,汉朝也无法高枕无忧。为了继续发动战争,汉武帝发布了多道命令来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尤其是商业层面,更是受到了汉武帝的大肆盘剥。一方面,汉武帝对商人收取了基于其实际财产的税收,钱越多,交的税也就越多。

但是,财产的评定工作却完全是由政府自己进行的。也就是说,如果政府非要说你家财万贯,你倾家荡产地都必须把赋税缴清,否则就要坐牢。

另一方面,汉武帝还发布了告缗令,大力鼓励民间举报那些隐瞒了实际财产的人,举报者则可以获得他们财产的一部分。这一命令颁布后,整个汉朝装穷卖惨之风甚为流行。

再加上汉武帝施行的盐铁官营等政策,导致商业几乎成了一种无利可图的职业——反正你挣得越多,政府就剥削得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尚且还拥有一定钱财的人就将目光转向了土地之上,采取包括购买、威逼、豪夺在内的各种方式来占有土地,最终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极端局面。

久而久之,以庄园经济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士族门阀便由此产生了。事实上,其实土地兼并现象从西汉立国开始就已经产生,但西汉政府初期的重心却一直不得不放在针对匈奴和诸侯国身上,导致没有及时遏制这种现象的扩散。

等到了汉武帝之后,这一情况就更加严重、很难再得到缓解了,汉朝陵邑制的消亡也与这个有关。

2、东汉的士族门阀势力更加强大

到了西汉末年,当时的士族门阀势力已经相当强大,王莽新朝的灭亡,就与其在改革过程当中触及了豪族们的核心利益有关。而后来创建了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其成功则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豪强地主为基础。

在刘秀的政治集团当中,一共有四个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是最早期的亲属势力,再是以南阳、颍川为主要地区的支持者,再是河北集团势力,最后则是河西集团。

其中,河北集团的势力最为强大,给予了刘秀最多助力,他还因此迎娶了当地的豪族之女郭圣通为皇后来表达对这个地区势力的拉拢。若非这些势力的支持和投奔,刘秀是很难做到成功的。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势力,才使得东汉从初期立国开始就已经沾染上了士族门阀把持朝政的意味。

因为这些地方豪强本身就拥有很强的实力,其背后关系更是盘根错节、无比复杂,虽然在大致方向上他们会跟随皇帝,但当国家政策真的触碰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之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起来反抗。

刘秀当初曾进行过相关的土地改革来削弱豪强们的势力,但最后却遭到失败,历代的东汉皇帝自然也只能放弃这一想法,这也是东汉存在时间连两百年都不到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私有土地制度的诞生为士族门阀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话,两汉时期的社会环境则将他们推向了顶峰。

二、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又再度巩固了士族门阀的地位

1、察举制成了士族门阀掌握政治的工具和手段

当秦朝建立后,中国就正式结束了原本在夏商周延续了长达几千年的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则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到了汉武帝时期,既是为了推动国家发展而渴求人才,也是汉武帝本身为了强化皇权的举动,他正式创立了察举制,将其作为汉朝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在这一制度当中,品德与才能是选任官员的两大重要标准,品德主要体现在他人的推荐之上,才能则主要是通过考试这一方式来体现。

除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例行举办的征辟之外,各地方郡县的长官也都负有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察举责任,这两者共同构成西汉由上至下、由下至上两个方面的人才选拔局面。

虽然察举制的创设初衷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才能够被发现并推举到政府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这一制度却显现出一个巨大的问题——被士族门阀垄断。

由于察举的权力完全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所以基本上来说,这个长官看谁顺眼,谁就能够得到这个推荐的资格。

这些长官当中必然有清正廉明之人,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发现选拔人才,但却有更多官员经受不住现实的诱惑、选择与士族门阀狼狈为奸,将他们家族当中的子弟推荐上去。

尤其是在两汉末期,伴随着士族门阀势力的越发强大和中央政府的势弱,这一情况变得更加普遍,以至于让察举制完全成了他们垄断朝政的工具。

2、州牧制的出现同样增长了地方势力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他专门创立了刺史制度,设置了刺史这一官职来承担对地方最高长官的监督职能。在设立初期,刺史只有监督权,无法干预地方行政事务。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由于刺史这一职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导致他的权力不断膨胀,以至于在西汉后期完全成为了地方最高长官,管理着当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事务,刺史也在这种情况下转变为州牧。

到了东汉建立之后,由于当时混乱的政治局势,使州牧仍然存在了一段时间后才消失。直到黄巾之乱后,州牧再度出现,并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

州牧,作为朝廷安排在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本来应该为朝廷加强对地方的管控而努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他们或是由于本人的信念不够坚定、无法保持对朝廷的忠心,或是受制于地方豪族势力的压力,最后大多都选择了与地方豪族勾结,形成了一种利益关系。

更甚至于,东汉后期的许多州牧就是由地方的士族门阀之人来担任,这种利益关系自然更加深厚。

但总的来说,这一现象是否普遍主要还是取决于东汉中央政府的实力强弱。中央政府强,地方官员自然也更强、能够压制地方势力;中央政府弱,地方官员自然更弱、不得不受到地方势力的限制。

三、士族门阀在思想层面形成了一种普遍认同

随着西汉元帝的登基,使得西汉延续多年的王霸思想相杂的治国之道遭到破坏,儒家成了国家治理的主要思想依据,其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之后到了东汉时期,儒家更是成为政府一直推行尊崇的国教,整个社会无不弥漫着一股崇儒尚学的气氛。更何况,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当中,对儒家经典的精通与否更是与官场命运息息相关,这更促使了儒学地位的提高,士族门阀们尤其如此。

也因此,士族门阀之间开始在思想层面形成一种普遍认同——只有精通儒家,才能真正算得上名门望族。否则的话,就算家财万贯,也不过是匹夫而已,不足以和他们相提并论。

四、总结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两汉时期士族门阀势力的不断发展无疑是相当奇特的现象,并直接导致了此后晋朝维持长达几百年的士族门阀垄断朝政的局面。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除了与不同皇帝的治国政策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可分割。

试想一下,如果西汉王朝能够有余力将治国重心放在对内抑制土地兼并上面,它灭亡的速度想必也要更慢一点,东汉王朝初期立国开始就有的缺陷想必也要减轻一些。但即便如此,汉朝从整体上来看仍然是相当辉煌强盛的。

发布于:天津市

考研政治土地政策(考研政治土地政策总结)



赞 (0)